▪ 关注HIV感染者的心血管健康
随着医学发展和药物创新,通过规范化治疗,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已接近全人群1。例如,一位20多岁的感染者接受60年的抗病毒治疗,预期寿命可达80多岁。
随着生存期的延长,各种非HIV相关疾病,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呈上升趋势2。
我国HIV感染合并的非HIV相关疾病中,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最高3。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显示HIV感染者心血管事件(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或死亡,包括致死或非致死性心梗或中风)的风险是非HIV感染者的2倍4。
心血管疾病已成为HIV感染者非HIV死亡的第一位原因5,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已迫在眉睫。
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就让我们一起关注HIV感染者的心血管健康。
▪ 血脂异常是我国HIV感染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
血脂异常是我国HIV感染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,对伴有不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进行比较:血脂异常(51.7%)、吸烟(23.7%)、高血压(8.4%)、糖尿病(4.6%)、肥胖(1.0%)6。
血脂报告中 LDL-C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>4.1 mmol/L ,TC(总胆固醇)>5.2 mmol/L, TG(甘油三酯)>1.7 mmol/L视为血脂异常。
LDL-C水平升高可增加HIV感染者冠心病发生风险,LDL-C每增加10mg/dL(0.26mmol/L)冠心病风险增加5%7,TC、TG升高明显增加HIV感染者心血管疾病和心肌梗死发生风险8-10。
▪ 对于高危人群避免使用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抗病毒药物
超过一半中国HIV感染者治疗前已经存在血脂异常11。抗病毒药物有效抑制病毒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不良反应,其中就包括了对血脂的影响。
抗病毒治疗增加血脂异常的风险,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接受≥5年抗病毒治疗血脂异常发生率超过50%12。
中国HIV感染者出现血脂异常的比例较高。治疗24个月后,超50%使用EFV的HIV感染者出现血脂异常,超过80%使用LPV/r的HIV感染者出现血脂异常13。
2021年EACS指南提出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为目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调整原则,换用已知会导致较少代谢紊乱和/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非核苷类药物等14。
RESPOND研究发现,非核苷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对血脂更友好15; 含TDF方案较含TAF方案,对血脂各项指标影响更小16。
在HIV患者中,避免使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抗病毒药物、戒烟、加强高血压/高血脂监控与治疗等干预,每年减少20.2%-30.5%的心血管事件17。
我国1类创新药物艾诺韦林及其复方制剂艾诺米替
在血脂等安全性指标方面具有优势
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
艾诺韦林3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:对于初始治疗48周的患者,艾诺韦林组病毒学抑制与EFV组相当,免疫重建更优;血脂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EFV组,对LDL-C、TG、TC具有优效性18。
艾诺米替(艾诺韦林/3TC/TDF)3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:艾诺米替为经治患者提供了平稳转换的新选择,病毒持久抑制率与以整合酶抑制剂为基础的方案相当,血脂和体重等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。经治平稳转换为艾诺米替治疗48周的患者,脱落率小于1%,病毒持久抑制率高达98.2%;艾诺米替组血脂异常、体重增加发生率低于艾考恩丙替片组19。
艾诺米替片(商品名:复邦德)系艾迪药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联单片复方抗HIV-1感染化学药品1类新药,于2022年12月30日获批上市。艾诺米替片的上市,填补了国产创新成分单片复方制剂领域的空白。艾诺米替的3期临床研究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等10家临床中心开展,结合3期临床结果数据,艾诺米替片已经接轨世界主流复方单片合剂用药方案。
助力他们拥有长期健康的身心状态
回归高品质的生活
1. UNDIAS.An ambitious treatment target to help end the AIDS epidemic.2014.
2.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,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.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(2021年版)[J]. 中华内科杂志, 2021, 60(12):1106-1128.
3. Liu J, et al. Emerg Microbes Infect. 2021;10(1):416-423.
4. Shah ASV,et al.Circulation. 2018;138(11):1100-1112.
5. Schwarcz SK, et al. AIDS Patient Care STDS. 2014;28(10):517-23.
6. Guo F, et al. BMC Infect Dis. 2017;17(1):287.
7. Bucher HC, et al.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. 2012 Jun 1;60(2):135-42.
8. Bijker R, Jiamsakul A, Uy E, et al..HIV Med. 2019;20(3):183-191.
9. Althoff KN, et al.Lancet HIV. 2019;6(2):e93-e104.
10. Worm SW, et al .AIDS. 2011;25(12):1497-1504
11. Guo F, et al. BMC Infect Dis. 2017;17(1):287.
12. Hidalgo JA, et al. Open AIDS J. 2018;12:126-135.
13. Dai L, Liu A, Zhang H, et al. Curr HIV Res. 2019;17(5):324-334.
14. 2021 EACS Guideline 11.0, P69-70
15. The RESPOND Study Group.AIDS. 2021;35(6):869-882.
16. Cid-Silva P, et al.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. 2019;124(4):479-490. .
17. Smit M, et al. Clin Infect Dis. 2018;66(5):743-750.
18. 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Lanwpc.2023.100769
19. 艾诺米替3期临床研究报告,待发表